讓藝術更技術,東方中原參與數(shù)字媒體版《無去來處》打造

來源:投影時代 更新日期:2019-08-12 作者:pjtime資訊組

    中國的“紙”是具有世界性的文化符號,紙文化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之一,“紙”是中國古代“一帶一路”對外交流的先行者。紙,作為記錄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載體,始終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繁衍歷程并與其息息相關。

    近日,浙江美術館迎來開館十周年紀念,同時推出“紙上談繽”“我負丹青”“丹心育美”“自我修養(yǎng)”四大展覽,“紙上談繽——中華紙文化當代藝術展”展出時間為8月9號到9月19號,為期一個多月。

    其中“紙上談繽”是浙江美術館“東方智慧”品牌系列展覽的延續(xù),30余位國內(nèi)外藝術家,擇取“紙”這一承載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媒介進行深度考量,從紙的物質(zhì)材料屬性與文化藝術屬性分別進行敘述。及通過對中華紙文化之歷史發(fā)展脈絡的系統(tǒng)梳理,和對紙張本身藝術表現(xiàn)形態(tài)進行全面展示,解讀紙媒介在當代世界文化藝術體系的綜合定位,深入闡釋“紙文化”在推進中華文明千載流變中的共生經(jīng)驗。

 

陳琦 作品《無去來處》

    投影時代了解到由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陳琦教授打造的《無去來處》該作品是在威尼斯雙年展中代表中國館出戰(zhàn)的參展裝置作品。原版《無去來處》展示實體是一個8mX6mX3m的大型空間展示裝置,藝術家陳琦運用其特有的造型元素——“蟲洞”對屋頂進行鏤空處理,在時間和光線的變化下,多組光斑分別朝著不同的方向移動,像似水的年華不斷流淌,讓受眾體會時間流逝的魅力,也是藝術家對“時間”、“生命”、“存在”等本原問題進行探索和追問。

    “無去來處”一詞出自《金剛經(jīng)》,“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體驗者從房間任何一個方向進入,都是進入時間的內(nèi)部,從時間之內(nèi),體驗光所呈現(xiàn)的時間之象。

    東方中原倉豐科技與陳琦老師合影

    此次全新的《無去來處》是陳琦老師與天津美院蔣旎教授的數(shù)字媒體團隊合作,東方中原倉豐科技參與設計,共同創(chuàng)作的空間影像裝置作品,以最新數(shù)字技術與設備完美呈現(xiàn)光影之舞,索諾克SNP-LU8500的RgBL技術,讓色彩更加真實,優(yōu)秀的穩(wěn)定性讓長時間高強度的展覽每時每刻都保持最好的狀態(tài),配合實時計算位移和轉(zhuǎn)角的機械臂裝置,不僅復原了自然觀照下的時間印痕,同時演繹了藝術家的人文關切。

機械臂裝置

    東方中原提供智能顯示方案,與杭州美術館合作,參與設計數(shù)字媒體版《無去來處》作品,讓藝術通過技術的方式更加普及,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光影的形式讓更多人看見藝術作品的美。

廣告聯(lián)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機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時代網(wǎng) 版權所有 關于投影時代 | 聯(lián)系我們 | 歡迎來稿 | 網(wǎng)站地圖
返回首頁 網(wǎng)友評論 返回頂部 建議反饋
快速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點一下
發(fā)表評論